产后有部分妈妈经常会面临尿失禁的尴尬。
在咳嗽、打喷嚏时会忍不住漏尿,
就连大笑或弯腰时也时常发生。
为什么生完孩子后会患上尿失禁?
如何及早治疗?
尿失禁是指尿液失去控制不由自主流出的一种症状,女性多发。调查显示,我国中老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在50%左右。引起女性尿失禁的原因很多,其中因怀孕和生产引发的产后尿失禁较为普遍。
盆底肌损伤易引起尿失禁
女性怀孕时,在孕激素的作用下,盆底组织会变得松弛,分娩后部分韧带松裂,盆底肌(像弹簧床一样承托着膀胱、子宫等脏器,具有控制排尿、排便、维持阴道紧缩度等多项生理机能)的弹性变差,严重者会引起器官脱垂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。多次分娩、分娩巨大儿、急产、产钳助产或第二产程延长等都是尿失禁的高危因素。患者一旦咳嗽、打喷嚏、大笑增加腹压时,就可能出现漏尿。
剖宫产无法避免产后尿失禁
很多人认为,只有经阴道分娩才会直接损伤盆底肌,出现产后尿失禁。其实,剖宫产也不能避免妊娠过程对盆底肌的损伤。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,子宫重量日渐增加,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都指向盆底肌肉,导致盆底肌持续受压而逐渐松弛。因此,即使剖宫产,也有可能发生产后尿失禁。
阴道试产失败转而做剖宫产手术,同样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。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区别在于,前者在产后短时间内阴道、子宫脱垂现象较为明显,在产后一年内,比剖宫产的妈妈更易出现尿失禁、尿频等症状。但一年后,这种差别就会消失。约60%以上的妈妈产后盆底肌肉神经功能可自然恢复,但也有30%~40%的人产后发生尿失禁、阴道子宫脱垂。
产后应做盆底评估
好多产妇在42天返院复查时,虽没有出现尿失禁,但评估结果提示,已经有轻度的阴道子宫脱垂,这是尿失禁的高危因素。若没有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或治疗,会有尿失禁的风险。产后一年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。在我国,仍然有很多产妇在发现问题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,以致后来出现问题。
在欧美及日韩等国家,已经普及了对产后42天的女性进行盆底肌评估,以及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和电刺激治疗,大大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。
此外,许多顺产后阴道肌肉松弛的产妇也应进行康复训练。盆底肌训练和电刺激治疗可促进受损的盆底神经及肌肉功能恢复,使阴道更好地恢复到紧缩状态,改善产后性生活质量。
先试试康复治疗再手术
女性尿失禁应早筛、早治,否则,绝经后,由于体内缺乏雌激素的支持,导致尿道黏膜变薄,使通过尿道的阻力减小,尿失禁更为严重。
要注意制订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,并不一定非得手术,通常情况下需要经过3个月的物理治疗,再结合具体情况看是否要接受手术治疗。如果已出现尿失禁、子宫脱垂、阴道严重松弛等症状,单纯做“缩肛运动”已经很难达到康复目的,一般还需要配合电刺激进行治疗。
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来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